
“医者仁心”这四个字股市配资,在不同医者心中,有着不同的诠释。95岁的河北抗战老兵刘世钺说,“医者仁心”代表着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上全心全意;坚守基层健康网底的尼玛拉毛认为,“医者仁心”是“群众最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去哪里”;在来自江苏的援青医生陈耀华眼中,“医者仁心”是帮助患者重见光明、重展笑颜;而来自山东的援外医生张军桥生前常说的那句“医生救人,一生救人”,更让这四个字,字字千钧。
当“医者仁心”跨越时代,那份诞生于战火之中的红医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医者仁心”跨越山海,无数医务工作者远赴异乡、甘于奉献,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不畏艰苦、救死扶伤,用仁术与大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生动呈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承仁心大爱、跨越山海阻隔、守护四方健康的动人故事。


跨越时代:红医传承不负使命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伴随着童声诵唱《沁园春·长沙》,活动进入第一篇章《山河壮歌》。观众们的思绪跟随短片,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红医精神源于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坚定信仰和崇高品质,蕴含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抗战烽火中,总有这样一群身影,用绷带、止血钳和手术刀,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以白衣作甲、仁心为盾,在断壁残垣间点亮胜利的曙光。短片中,广大医务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份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的初心,正是红医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今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身边,同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来自河北的95岁抗战老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便是其中之一。
1938年,年仅8岁的刘世钺加入129师宣传队,成为一名“小八路”。1949年,他进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工作。离休后,他曾连续3次写下请愿书恳求返岗工作,坚持义务出诊,并通过电话答疑、捐赠诊疗资料等方式把毕生经验传给年轻医者。“党和人民把我抚养长大,我要多做工作,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要全心全意,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刘世钺在视频中说。
视频的另一位主人公,百岁高龄的湖南抗战老兵、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退休的何泗哲副主任检验师目光坚定。曾驾驶坦克与日寇血战的他,退役后考入湘雅医学院,毕生恪守着“医者仁心”的担当。“日子越来越好了,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幸福,我们的祖国从此很强大,明天会更好。”何泗哲说。
烽火岁月,先辈们以血肉之躯挺立起民族的脊梁。跨越时代,广大医务工作者们赓续红医使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平凡岗位默默坚守。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牧民们口口相传着一位“好曼巴”(藏语:好医生)——该镇卫生院尼玛拉毛副主任医师的暖心故事。15年前,她主动申请从县人民医院调至柯曲镇卫生院,扎根雪域高原守护牧民健康。面对困难,她鼓起勇气,以从零开始的心态投入卫生院建设发展,将设备简陋的诊室发展为如今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卫生院。
在活动第二篇章《家园情怀》中,尼玛拉毛登台分享心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哪里的群众最需要我,我就该去哪里。能够守护各族群众的健康股市配资,为万千家庭带来幸福和快乐,我的人生便有了价值与意义。”
选择扎根基层的,还有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文钦、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原主任扎西志玛。年轻时,夫妇二人同为北京医学院的高才生。57年前,杨文钦为了一句“改变家乡缺医少药面貌”的誓言,带着藏族妻子扎西志玛,辞别北京,扎根湖南新晃侗乡。多年来,夫妻俩走遍了700多个村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被侗乡人民亲切地称为“大师傅”。退休后,他们拒绝了高薪聘请,继续坚守在乡村门诊一线。如今,两位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活动现场,演员们用深情的表演,重温了他们动人的故事,也让这份仁心大爱,永远被铭记。
跨越千里:铺就边疆健康路
多年来,一批批援疆、援藏、援青医务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离开熟悉的城市和家人,跨越千山万水,将先进的医术和无私的大爱,播撒在雪域高原和天山南北。在活动的第三篇章《山海情缘》中,两位医生讲述了他们与远方土地相连的故事。
自2016年起,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之源,从“江海南通”到青藏高原,跨越2000多公里,9年如一日,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眼科主任陈耀华主任医师在高原上,为1990只眼睛拨开“白内障”的阴霾,重现光明。今年10月,以其为原型的医疗援青题材影片《靠近我,看见你》在全国公映。
“很多人问我,原本1年多的援青行,为什么坚持了9年。这源于一位叫秦顺梅的藏族奶奶。秦奶奶70多岁了,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几乎不能走路,眼睛也看不见。她甚至都没见过自己小孙子的模样。经过手术和一段时间的恢复,她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视力也逐渐好转。老人眼里常常泛着泪光对我说‘感谢政府,感谢你们医生’。”陈耀华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仅是援青医生,更是民族团结和温暖传递的桥梁。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回去’。”
9年来,江苏社会各界设立了“爱心复明基金”,累计捐款上百万元。如今,青海当地医院的眼压计、验光仪、手术显微镜等设备一应俱全,建立了从收治、诊疗、手术到术后回访的完整流程体系,还引进了10多项新技术,填补了高原地区眼科医疗的多项空白。许多患者因此重获光明,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
自1998年以来,湖南省共选派援藏医疗干部人才38批次400余名;自1999年以来,共选派援疆医疗干部人才25批500余名。他们在天山脚下、雅江岸边种下“石榴籽”,开出“团结花”。新疆和西藏同胞亲切称呼他们为“毛医生”,意为毛主席家乡来的医生。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整形(头颈外三科)主任李赞就是“毛医生”的代表。与陈耀华参与的“组团式”医疗援助不同,湖南推行柔性援疆政策。
“柔性援疆是根据受援地的具体需求,通过短期派遣、项目合作或顾问指导等方式,不固定时间、人数和具体岗位的灵活的人才支援模式。打个比方,陈医生他们是像胡杨树一样扎根,而我们就像候鸟一样往返。”李赞介绍,“2023年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李赞名医工作室’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揭牌。目前,我已经往返吐鲁番4次了。只要他们有需要,我就会随时顶上!”
跨越山海:架起中外生命之桥
60多年来,中国积极履行大国担当,累计向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在第四篇章《生命至重》中,曾有两次援非医疗经历的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朱惠芳主任护师,为现场观众讲述了一位同行的故事。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牵着非洲小朋友的手、笑容温暖的“大男孩”,这就是张军桥。张军桥生前是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今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一名当地女子溺水,张军桥在海中奋力托举着溺水者。不幸的是,在溺水者获救上岸后,张军桥因体力透支溺水离世,年仅38岁。
朱惠芳介绍,张军桥来自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出身教育世家,“助人为乐”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家风。从2020年起,他和同是医务工作者的妻子,每周在人民广场跪地教学演示心肺复苏,普及急救知识,他牵头组建的一支急救科普志愿队,从最初10多人,发展到300多位成员,已完成400多场培训,惠及近2万名市民。2024年1月,他主动请缨,来到坦桑尼亚。在这里,张军桥积极推动“造血式援助”。他联系国内医院,为当地捐赠价值10余万元的麻醉设备;组织麻醉技术培训,填补受援医院十几项技术空白。他真正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大屏幕上播放着张军桥生前的采访视频。“对于我一个医生来说吧,生命是我最看重的。我们就想办法把每一个生命,尽量地把他挽救。”张军桥朴实的话语让在场观众动容。
“张军桥医生用生命托举起医者的使命,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山海情缘’。在非洲,他搭建起中非友谊之桥;在家乡,他跪地教学,为公众铺就急救知识之桥。他让我看到,医者之‘援’,不分远近,不分形式,只问初心。”朱惠芳表示,“他虽已离去,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桥——一座连接生命、传递仁心的精神之桥。这条路,我们将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医者一生,只为救人。”

文:健康报记者 郭蕾
图: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98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